首页

女王第一视角辱骂视频

时间:2025-05-29 14:56:17 作者:从美食出行到清洁能源,中企在巴西拓市场、探机遇 浏览量:60518

  点外卖、喝奶茶、叫网约车…… 这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在巴西也变得不再陌生。

  在这个距离中国1.8万公里的拉美大国,中国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正试图在巴西复刻“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天”。

  为什么是巴西?

  这是一个够大够新的消费市场。

  作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巴西拥有超2亿人口,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约七成,2024年人均GDP约1万美元。用“盘子大,活力足”来形容巴西消费市场再贴切不过。

  作为“手机重度使用”国家,巴西86.2%人口为互联网用户,人均每日使用手机时长超过5小时。中国互联网企业拥有先进算法和运营经验,开拓巴西市场大有可为。

  “巴西市场成长空间大,与中国产业互补性强,两国友好关系潜力无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接受三里河采访时如是总结。

  眼下,多家中国科技企业正加速落地巴西本地运营团队。美团旗下外卖服务Keeta宣布计划5年内在巴投资10亿美元,除建设即时性配送网络外,还将为当地合作伙伴提供数字化运营工具。这不仅是一次资本下注,更是技术生态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个与中国产业高度互补的市场。

  在能源与制造领域,巴西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契合。

  “巴西拥有大量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但开发人员和设备不足。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和人才方面优势明显,恰好能满足巴西的需求。”一位熟悉巴西能源市场的人士告诉三里河。

  目前,巴西85%以上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光伏和风电市场增长迅速。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巴西实施了《2050国家能源计划》,这与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出海需求不谋而合。

  近年来,在能源领域,中国电建、中广核等企业陆续在巴西投资建设光伏项目,将中国技术带到当地。

  在制造领域,长城汽车在巴西的工厂将于今年7月投产,并计划打造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比亚迪、奇瑞、江淮也争相加码布局这个世界第六大汽车市场。

  中国企业在巴西,不只“走出去”,更是“融进去”。

  本轮投资热潮背后,得益于中巴两国友好交往的升温和政策支持。

  5月10日至14日,巴西总统卢拉第六次访华。他表示,“要让巴西企业去中国,中国企业来巴西,我们携手合作,实现共赢。”访问期间,他还亲自登上一辆中国新能源车,感受“中国智造”的魅力。

  其实,不少中国企业早已进入巴西市场,从智能物流系统到数字化汽车工厂,再到清洁能源基地,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巴西经济底层结构的重塑,角色也从“商品销售者”转向“生态参与者”。

  业内普遍认为,巴西不仅是中国企业辐射拉美的“登陆点”,也是检验本土融合能力的试金石。中国企业通过巴西布局拉美市场,既打造多点支撑的全球市场网络,也以优质产品和技术助力拉美地区发展。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企业在巴西的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不是只“把中国经验搬出去”,而是“与世界共建新范式”。

  (“三里河”工作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郑州马拉松开赛 近4万选手畅跑“天地之中”

本次培育工作以大国工匠具备的“五力”标准为目标,以增强引领力为重点,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具有高端引领、交叉协同、数智融合、突出实践、多元学习、系统助力等突出特色,将构建全国总工会、省级工会、企业加双一流高校全链条一体化的培育体系。由全国总工会牵头,制定整体工作方案,开展“工匠人才培训营”等培育工作,打造培育工作标杆样本,示范引领各级工会和企业高水准开展工匠培育工作。培育工作设置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芯片、人工智能等几十种各行各类专业技能课程,提升培育对象的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培育创新管理的思维与方法,掌握互联网、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以及创新培训营的联合攻关等,适配新质生产力的能力需求。

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开展法治督察工作

转给家里老人!卖书卖药的或是假专家 电话骗钱的很会“装孙子”→

几年前,在江西井冈山,有村民拉着他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总书记接过话茬道:“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走近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坚持守正创新、讲求科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对于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征程上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突发!俄罗斯又一州进入紧急状态

“家人时常记挂我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他们给予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动力,让我投身于专业技能学习中,帮助波哥大地铁早日穿梭于城市中,化阻隔为坦途。”丹尼尔坦言。(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